Nature Medicine 免疫原性機制深度研究 2019-09-17 admin Nature Medicine免疫原性機制深度研究:單一T細胞表位引起的嚴重中和抗體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佰傲谷BioValley , 作者 Eastwood 近日,瑞士提契諾大學與賽諾菲研發人員等在最新一期的《Nature Medicine》上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:Natalizumab單一T細胞表位促使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產生嚴重的中和抗體。文章的研究發現以嚴密充分的證據再次證實,T細胞表位是引起B細胞反應(此文中同時重點研究了中和性抗體)的主要原因,深化了對于免疫原性發生機制的認識。Natalizumab:6%中和抗體發生率Natalizumab是一種靶向α4整合素的IgG4型抗體,最早由Elan公司開發,后授權給Biogen公司。2004年獲得FDA批準上市,商品名為Tysabri,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癥,2018年銷售額18.6億美元。根據臨床數據,使用Natalizumab的患者有6%會產生中和抗體,導致治療無法繼續。為探究ADA以及中和性ADA產生機制,研究人員選取2名使用Natalizumab的患者,對其B細胞、T細胞響應進行了深入研究。 研究人員選取了2名產生強中和性抗體的多發性硬化癥患者,分離了特異性結合Natalizumab的記憶B細胞、記憶T細胞。從A、B兩位患者分離的B細胞上清中分別獲得30個、10個單抗。A患者的單抗與natalizumab的親和力更高,平均6.1pM,B患者為2.3nM。A患者中60%(18/30)的單抗為中和性抗體,即對Natalizumab結合α4整合素的IC90小于1000ng/ml;B患者則未見中和性抗體,可能與分離的單抗數目少有關附表 2名患者分離的單抗患者單抗數親和力中和性抗體比例A301-6790pM,平均6.1pM60%(18/30)B100.4-22.7nM,平均2.3nM0 研究人員構建了Natalizumab的64個突變體(6個CDR的替換突變組合),來研究A、B患者這些單抗識別Natalizumab的哪些CDR區。結果發現Natalizumab誘導產生的抗藥抗體識別多個表位,并且聚焦于重鏈的CDR區。同時也發現,BAb(結合抗體,非中和抗體)相比NAb,VDJ的體細胞突變程度更低一些。 中和抗體與非中和抗體的區別:表位不同、親和力不同還是結合解離曲線性質有差異?從上述Natalizumab CDR替換突變來看,BAb與NAb沒有呈現出不同的集中傾向,提示兩者并非是表位不同。從結合解離的動力學曲線來看,BAb與NAb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性質:兩者的結合常數Ka相當,但解離常數Kd則NAb明顯更低,說明中和抗體NAb與Natalizumab結合后解離明顯更慢。 以中和抗體NAA84和結合抗體NAA32為代表,兩者與Natalizumab的結合解離曲線如下。 體細胞突變對于中和抗體的產生至關重要對于體細胞突變的作用,研究人員將單抗親和力(EC50)與中和效應(IC90)與未經體細胞突變的UCA進行比較,發現中和抗體NAb相對于非中和抗體BAb,其UCA已經具有很高的親和力,但需要經過體細胞突變,才能獲得完全的中和效應。證明體細胞突變對于中和抗體的產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。 接下來研究人員進行了結構生物學分析,分別獲得了NAA84-NZM復合物和NAA32-NZM復合物的晶體結構。NAA84、NAA32分別識別NZM(Natalizumab)的22個和18個氨基酸,且其中14個氨基酸重合(13個與α4整合素的結合位點重合)。從結合面來看,NAA84與NZM結合的面積為617A2,NAA32與NZM結合的面積為757A2,但NAA84與NZM的結合更緊密。結構信息說明中和抗體與非中和抗體的主要差異不應是表位差異,而是結合強度/契合度的差異。T細胞表位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從理論上來說,體細胞突變是由CD4 T細胞識別NZM idiotype的非自身抗原而驅動的。為了驗證這一假設,研究人員分離了NZM特異性的T細胞,A患者獲得了12個克隆,B患者獲得了54個克隆。 TCR-Vβ基因測序顯示A、B分別有5個和至少7個基因型,驚人的結果是幾乎所有這些T細胞都識別NZM輕鏈FR2和CDR2重合的2段多肽:GKAPRLLIHYTSALQPGI,作為為其命名為NZM-LCFR2-CDR2。值得注意的是,對NZM-LCFR2-CDR2的識別,A患者限定在HLA-DRB1*14/16,B患者限定在DRB1*07/07。上述結果說明,單一T細胞表位NZM-LCFR2-CDR2足以導致針對NAM idiotype產生很強的多克隆B細胞反應。 接下來,研究人員用NZM刺激NZM特異性B細胞,利用質譜分析MHC-II結合的多肽,發現三組多肽。其中兩組位于FR3、FR4-CH1,與人germline一致,理論上不會產生引起免疫反應。驚奇的是,第三組位于FR2-CDR2,TPGKAPRLLIHYTSALQPGIPSR,涵蓋了前述的NZM-LCFR2-CDR2。同時,研究人員用軟件對NZM輕鏈、重鏈完整序列以15mer多肽來預測其與不同MHC-II基因型的結合,發現NZM-LCFR2-CDR2的免疫原性具有更廣泛的HLA基因背景,即可能對多種MHC-II基因型起作用??傊?,這些證據說明NZM-LCFR2-CDR2是NZM唯一的T細胞表位,并能導致產生抗藥抗體乃至中和抗體。 去除Natalizumab免疫原性的嘗試綜合前述的發現,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去除NZM的免疫原性。具體做法是對NZM-LCFR2-CDR2中不參與α4整合素結合的氨基酸,進行突變以去除免疫原性,同時保證構象盡量不影響α4整合素的結合。研究人員構建了5個NZM突變體,序列如下圖,其中第五個突變體為對應的Germline序列。結果var1、var3保持了抗原親和力,var2、var4則部分失去康源親和力,var5徹底失去抗原親和力。效果非常明顯地,5個突變體均失去NZM-LCFR2-CDR2特異性T細胞的能力。軟件分析發現,var1、var3對其他MHC-II基因型的親和力也明顯下降。這說明,去免疫原性的NZM有進行體內實驗的價值。總結T-B細胞相互作用,對于B細胞活化產生抗體的機制已經屬于共識。學術界和工業屆也普遍以T細胞表位改造作為去除治療性蛋白藥物免疫原性的主要手段。一般是結合MHC-II結合、基于PBMC的激活以分析和驗證T細胞表位。本文通過大量充分、有效的工作,證實了T細胞表位通過促進體細胞突變,產生親和力更強的抗藥抗體,乃至于進一步突變減小抗藥抗體與抗體藥物的解離常數,有效阻止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即產生中和抗體的機制。 此外,Natalizumab作為人源化抗體,FR區和恒定區已經不存在T細胞表位。而臨床上存在的小比例中和抗體患者,說明抗體存在較少乃至單一的T細胞表位。巧妙的選擇,以及完備的實驗方法,第一次詳盡、完美的論證了T細胞表位導致ADA和中和性ADA的機制。